1. 孔庙里景点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 孔庙里面的景点的介绍
苏州孔庙又称文庙。说起苏州文庙或许就得提起一位以前在我们课本上所熟悉的人物范仲淹了,是否还是有些印象深刻呢?文庙,也叫夫子庙,先师庙,孔庙,是历代王朝为了纪念儒学思想家孔子设立的。苏州文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据了解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的次年,在南园遗址上,设学立庙。庙学合一,而且范仲淹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而关于这点文庙的历史小资讯是否知晓呢?
文庙现存建筑除大殿为明正德元年重建外,其余大部分系清同治三年重建,历经拓建到明清两代府学文庙的规模很大,占地面积似乎近二百亩。更有着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不过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而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等,文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文庙位于苏州人民路,文庙感觉在苏州还是蛮值得来的一处免费闲游的好去处。
在众多的各地文庙中,苏州文庙是保护较好且颇具特色的。尤其碑刻,值得喜好者细细品玩。然而苏州文庙的精彩所在自身感觉或许就是棂星门,在其柱枋上镌刻的龙凤,云鹤,花卉如意图案,特别美观大方好看,很是值得观赏。另外还有的就是宋代建筑风格的大成殿共有五十根楠木柱,也是十分珍贵的。与沧浪亭一路之隔,似乎在周末有文玩集市,喜欢的朋友也是可以顺带来看看的。
3. 孔庙景点详解典故
答:1、历史:夫子庙始建于宋,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高1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
2、故事: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
孔庙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因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东晋学宫旧址扩建而成。
4. 孔庙的相关历史故事
高举革命旗帜
红四军挺进梅州
初春时节,细雨蒙蒙。穿过熙熙攘攘的梅城江北老街,更能感受其中的梅州历史记忆。作为梅州文脉的见证,梅州学宫始建于北宋年间,曾几经损毁、重修、扩建、改建。至清末,孔庙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魁星楼、崇圣祠、棂星门、仪门、戟门、东西庑、泮池等,可谓蔚为大观。
距离梅州学宫不远处的梅江区委党史研究室里,江文秀翻阅着史料,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所翻阅的史料篇章题为《红四军挺进梅州》,那是一段发生在1929年的革命历史,其中一个重要地点便是梅州学宫。
“红四军挺进梅州,是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当时扩大革命根据地战略方针的贯彻,对当时广东东江地区、特别是粤东梅州地区土地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巨大推动作用。”江文秀介绍说,1929年1月,由于革命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红军第四军(亦称朱毛红军)下井冈山,相继向赣南、闽西和粤东北梅州地区进军,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局面。而这一举措,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根据史料记载,为了迎接红四军入粤,东江、梅州党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应工作,从组织、军事、政治、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调整部署,足以证明对红四军入粤的重视与欢迎。
时至今日,仍能在江北老街看见些许当年的革命标语印记。对于居住在梅城的老一辈,或多或少听说过这段历史。“我小时候,就听我爸爸经常讲起红四军攻占梅城的革命故事。”时常到梅州学宫散步的李叔如是说。
红四军进军梅州,并不是长驱直入,亦不是大部队统一进军的。1929年10月19日,根据中央指示,由军长朱德、参谋长朱云卿率领3个纵队6000余人,从闽西上杭、武平出发挺进东江。当天,前锋一纵队在林彪率领下抵达梅县松源,在五里桥附近与敌军一个营发生遭遇战,敌军一触即溃。20日,朱德率2000多人从石下坝到松源。21日至22日,二纵队也集结在松源。22日,陈毅和罗欣然等也来到松源。
10月24日晨,红四军抵达蕉岭县城。“红四军从松源出发时制定的计划,是打下蕉岭后经平远进入兴宁、五华,然后到达东江赤色区域。”江文秀翻阅着史料介绍,在蕉岭当天,红四军即侦探得知梅城没有正规部队,只有本县警卫队守城,于是临时改变原计划,转而进攻梅城。
10月25日晨,红四军一、二、三纵队6000多人,分两路从蕉岭出发向梅城挺进。下午,红四军大部队挺进梅县石扇、杨文,4时左右进抵大浪口。随即直捣北门祖庙,抢占了金山顶,控制全城。驻守梅城的敌军,听到红四军进城后不击而溃,逃离梅城。
傍晚,红四军已全部进入梅城,攻占粤东重镇——梅城。当即成立东江革命委员会,颁布署名毛泽东、朱德、古大存、刘光夏、陈魁亚、朱子干、陈海云7人为主席团的《东江革命委员会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第177号〉》。
10月25日晚,朱德召集梅县党团负责人会议,指示4项任务。26日晨,梅县县委书记廖白(祝华)偕副书记黄耀寰(日彬)、干部陈任之与赤卫队二三十人,以及东江革命委员会机关进驻梅城孔庙明伦堂。
“红军进城后,立即张贴布告,维持城市秩序,并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江文秀说,由于红军的政治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做得好,梅城很快就恢复了秩序。
5. 关于孔庙的故事或传说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是一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頭條垍
6. 孔庙的传说
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孔府的传说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
孔府的传说是同过一则则短小精美的口头文学,传递了这个封建大家族悲喜交加、爱恨情仇的逸闻趣事,对于后人认识真实的孔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流传久远的《床上悬瓮》,讲述的是东汉钟离意出任鲁国国相,他请人修葺孔子旧宅,整理孔子遗物。民工张伯利铲草时,发现了七枚玉璧。趁四下无人,私藏了一枚,把另外六枚交给了钟离意。有一天,钟离意来到孔子当年的居室,见床头上悬着个瓦罐,便取下来,揭开封口,里面有一卷白卷,写着:“扬我董仲舒,爱我钟离意;小人张伯利,玉璧七藏一。”于是,钟离意传来张伯利,张伯利乖乖交出了那枚玉璧。
孔庙的传说
孔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庙,神圣而不可侵犯。因而,孔庙的传说要相对少一些。
其中,流传最广的《藏书鲁壁》讲孔庙诗礼堂的北院,立着一堵墙壁,人称“鲁壁”。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又亲自来曲阜灭孔。消息传来,孔子的九世孙孔鮒急中生智,把自家的院墙掏空,将《论语》、《尚书》、《孝经》等书籍藏了进去,接着把墙洞堵死,泥成一色。汉景帝年间,鲁王刘余扩建王室,派人拆除孔子旧宅的院墙时,从断墙里淌出许多书籍。刘余于是下令留下这堵墙。
孔林的传说
孔林里的花、木、泉、石,甚至飞禽走兽、碑碣石仪都有传说故事。当然,最具典型意义的还是围绕孔子展开的。
《孔林之谜》讲述的是孔子死后本应葬在他父母的坟地,即梁公林。这也是孔子最重视的的丧葬内容之一。但是他却另辟蹊径,这是为何?原来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他的儿子孔鲤去世了。按照礼俗,父母在,子少亡,不得入老林。家人便把孔鲤暂时埋在了城北。自孔鲤去世之后,孔子的夫人与儿媳的矛盾日益激化,孔夫人便自作主张,将儿媳休出孔门。这样一来,死后的孔鲤又成了鳏夫。按照礼俗,光棍儿汉子不得入老林。孔子晚年回到曲阜,一天,与孙子子思在外散步,无意间来到孔鲤墓旁,孔子想到自己死后也不能同爱子团聚,不由得长叹一声。当他四下一看,不由得眼前一亮,这是片风水空地啊。回城的路上,孔子告诉孙子:埋孔鲤的地方,原是周公看好的地方,因周公死后埋在了尧王林,所以这块地就闲了下来。孔子交代自己死后就葬在这里,于是就有了“周古尧王墓,孔占周家林”的说法。这也是孔子为何选择新林的最好注脚。
1994年孔府、孔庙、孔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曲阜“三孔“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珍藏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思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
7. 孔庙里景点的故事有哪些人物
济宁故事
旧时,曲阜孔府也十分重视中秋节。是日,衍圣公由百户官、典籍官陪同祭拜孔庙。衍圣公夫人则祭拜祠堂、慕恩堂和佛堂。孔府会给府中服役的人和在孔林割草的数百名佃户每人发一斤月饼,孔府所用月饼由府内厨房自制,用于上供、送礼和分发,上供用的月饼是特制的成套月饼。
此外,湖区渔民过节则另有一番意义。渔谚云“八月十五雁门开”,旧时渔民们开始驾船捕雁猎鸭。是日,渔家举办盛大的祭神活动,求湖神保佑自己,下湖平安无事,满载而归。
8. 孔庙的由来
龟驮碑的故事起源于陈宣帝年间,当时北方为北周,北周武帝灭佛时,齐地海曲慧闻禅师被迫从海上南下,遇到大风浪,船沉海底。这时有一只神龟将慧闻等人驼到江宁(现在的南京)。慧闻向神龟道谢时,神龟说:"师父不认识我了,我就是海曲(今日照)石梁溪放生池里的老龟。这时慧闻才恍然大悟。原来慧闻在海曲曾买下石梁溪作为放生池。后来慧闻将这个故事讲给陈宣帝听,陈宣帝很感动,就下诏建报恩寺,并为此立碑。石碑由龟背负,既是对神龟报恩的诠释,也取其天长地久之意。
9. 孔庙里景点的故事有哪些名字
“大成门”位于泮池之后,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故又称戟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日均以两腋出入。大成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九的倍数一百零八更是礼制中的最高者,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谒圣庙者自然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谨严的气氛。其建筑的式样一般为:两边有对称的耳房,正中开门,中轴线贯穿其中。
10. 孔庙里景点的故事有哪些呢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2007年5月8日,济宁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曲阜三孔
孔庙
孔庙是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19年)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每年祭祀。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溢加封,同时扩大祭祀他的寺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大约218333.33平方米〕,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 31.89米,宽 54米,进深 34米。廊下有 28根云龙古柱,每根柱子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
奎文阁是三层木结构的阁楼,飞檐斗拱,造型庄严,为国内少见。孔庙内有孔子塑像,13座碑亭、53块巨碑,还有以孔子一生经历为题材石刻的120块《圣迹图》。现还陈列了汉魏以来的碑刻800多块,连同孔庙内原有的1200多块,共计2100多块,形成了我国又一碑林。 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府
孔庙的东侧是孔府,也称对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的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庭院公东、中、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客厅院,中路则是主体建筑,其前院为官衙,后院为住宅。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极其珍贵。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 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林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多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占地3000亩,四周建筑墙环绕,园内古木参天,茂密幽深。密林深处还有孔子墓及历代兴建的楼、亭、坊、殿及大小碑碣石雕。孔林内柏桧夹道,进人孔林要经过 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问之久,墓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1994年,曲阜三孔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所,“御碑亭”13座。游览孔庙应着重游览中轴线上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其庑的历代碑刻。
孔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阔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可与故宫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两条巨龙,飞腾于云彩之中,两龙之间有一宝珠,故名之曰“二龙戏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气势磅礴。殿内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两侧是颜回、曾参、孔及、孟轲“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的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也不乏珍品,被人们视为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宝库。最为珍贵的是22块汉魏六朝 石刻。其碑刻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孔林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群和人造植物园。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洙水河横贯东西,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墓碑中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保绍基、 康有为等名家的手迹石刻。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四周围以红墙,墓前立有明人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附近有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谒墓时的“驻跸亭”各一座。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有环林公路,游人可坐一种古式马车观览,更添别样情趣。
孔府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款上有公府大印、令箭令旗、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很多,除了上述曲阜三孔以外,还有鲁国故城遗迹、周公庙、颜庙、孟庙、少昊陵等胜迹
11. 孔庙的历史典故
到过曲阜的朋友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在圣人故里,不仅被儒家文化的智慧所折服,更为宏伟的三孔建筑所感叹。这里的一棵古树、一条小河、一处景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散发着圣人智慧的光芒。有两千四百余年历史的孔林,更是有着许多的传说。
由于儿子孔鲤和弟子颜回的先后死去,孔子异常悲痛,身心受到沉重打击。他本想辅佐诸侯恢复周礼,建立一个统一强盛富庶的周王朝,但他的政治宏愿终没能实现。在孔子临终前,他让弟子子贡弹琴,自己和着琴声低吟:
泰山其颓乎(巍峨的泰山啊,将要崩颓)
梁木其坏乎(粗壮的梁柱啊,将要被毁)
哲人其萎户!(一代哲人啊,象草木一样枯萎)
孔子的声音渐渐低弱,当歌声停止时,他正襟危坐,闭上了眼睛。这一天是公元前479年2月11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世长辞。
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哀思和怀念,就决定在孔子墓旁栽上一些树。子贡说:“老师很喜欢松柏,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暗喻老师锲而不舍、奋发上进、不畏严寒、坚强刚直的品格。”于是,在孔子的墓地旁,弟子们就栽下了许多松柏。
尽管孔子的弟子很多,但远没有在墓地达到植树成林的程度。自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5年农历12月以太牢(猪、牛、羊各一头)之礼祭祀孔子之后,历代封建皇帝竟相仿效,才使孔子的身价和名气不断提高。到了东汉,整个孔氏家族的墓地还不过一顷,还没有被称其为林。东汉后,历代统治者一再下令扩修孔子墓地,不断地植树志哀。宋文帝元嘉19年(公元442年),一次就为孔子墓地“栽松柏六百株”。到了唐代,唐太宗贞观11年(公元637年),为了表示皇上尊孔重儒,保护好这片树林,便下令拨给孔氏家族“户二十,奉守林庙”。这是历史上最早称孔氏墓地为“林”的记载。不过,此时所称的“林”,似乎不指墓地,而是说的墓地上的树林而言。后来到宋代大宗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过曲阜,专门前往孔子墓地,一改过去的称谓,正式以“林”代称墓地了。从此,孔氏家族的墓地称为“孔林”,亦叫“至圣林”。这三个字现在就在孔林的第一道大门上。
孔子的墓地称林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也效仿孔氏家族的做法,把家族的墓地易称为林。孟子的故里有孟母林、颜氏家族的墓地称颜林。曾子的故里有曾庙和曾林。正是孔家的这种风气,逐渐影响到普通老百姓家,把自己家的墓地也叫林,其实有许多的坟地一棵树也没有。据我所知,在我们山东和东北大部地区,现在老百姓仍称自己家的墓地为林,可见“林”在民间的广泛深远的影响。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在孔林,就连一只乌鸦鸟雀都没有,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如不信,你可亲身前来体验一下,或许能揭开这一谜底。